- 若將洞穴比擬成一個渾沌真理不分的世界,那麼其中遭困的就是在世界中迷茫、信假而尚未發現真的人們,而哲君則是掙脫枷鎖、走出洞穴的人。在這段走出洞穴的過程中,從渾沌到發現真相的哲君,首先經歷了生理上的痛苦:眼睛的不適應,並產生逃跑的念頭。這說明了哲君剛開始與一般人並無不同,一樣的環境與迷惘,但在偶然下走出洞穴,發現真相(真理)並追求之,而求智求真的路途是痛苦的,哲君也曾想要放棄,但憑藉好奇、堅持真理後,哲君發現真相,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思維。
- 走出洞穴、明白何謂真假的哲君想起了尚未明辨是非的人們,在是否要折返洞穴、帶著人們一起踏向「真實」的任務間徘徊。因為以今日而言,帶著混沌之人遠離混沌似乎是清醒之人的使命,哲君也不例外。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哲君陷入兩難,因為這種「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概念,十分容易遭受抨擊,尤其是抱持著貌似拯救的使命時,更是不被接受。另外,帶領眾人走出洞穴固然為哲君的使命,但這樣的使命也使哲君必須再次進入洞穴。進入洞穴並非簡單之事,除了要再次適應黑暗外,帶領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就是說,進入洞穴、融入眾人,再漸進的帶領大眾出洞穴享受光明。但對清醒之人而言,既已清醒、為何還要再次矇上眼進入黑暗,並經歷種種不適呢?
- 綜觀今日,看似混亂、積非成是、真理日益消逝的社會,我認為並非無清醒之人或眾人皆醉,而是要由清醒進入黑暗,宣達真理與真實並非易事,使得清醒並可以成為領導者的人隱沒於社會,逃避世間紛亂。
關鍵字:洞喻、哲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