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關鍵詞:城邦、以大見小、個體
文本中蘇格拉底在先前的辯論過程中,眾人對於正義的本質以及起源仍有疑慮。就如格老孔所說,正義的本質是最好與最壞的折衷,它無關乎善,而是與個人能力有關,在能力範圍內,人們相信不正義的生活要比正義的生活來的好。而蘇格拉底為了替正義的生活提出辯解,在卷二的部分提出一種新的看法。他用以大見小的方式,先探討正義在城邦裡的性質,在由此拉到個體身上來考察正義。他認為這種論證不僅能考慮到城邦的起源,更可以考察到正義與不正義在城邦中的起源。
而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策略之所以能夠獲得眾人的認同,我認為主要是格老孔等人即便明知道在當時的社會價值之下,不義之人的生活會比正義之人的生活來的好。但他們仍然希望正義的價值能夠被認同,因此希望透過蘇格拉底的論證來推翻社會上的主流價值,進而引導格老孔等人往正義的生活前進,而非所謂不義的生活。然而蘇格拉底並沒有辦法從正面的角度直接駁倒不正義的利益大於正義此種說法。因此他提出由城邦的正義來推出個人的正義,因為雅典公民的生活脫離不了與城邦的群體關係。而透過建立一個正義的城邦,那麼城邦的法律、文化、教育必然會對個體產生影響,進而產生正義的個體。此種說法自然獲得了對話者的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