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和任務?
關鍵字:洞喻、哲君處境、哲君任務
- 蘇格拉底首先用洞喻的假設來解釋受過教育的人和缺乏教育的人的本質差別。洞喻大致內容為:有一個地洞裡面囚禁著一群人,他們的脖子和手腳都被綑綁住,無法轉頭也無法走動,只能看著洞穴的內部。在他們的身後有一道矮牆,矮牆的後方有火光,有人舉著各種東西從矮牆後走過,發出一些聲音。但是這些囚徒們所能看見的,只有身後物體被火光投射到洞穴內壁的影子。突然有一天,其中的一個人被解除禁錮,被帶出了洞穴,從眼花撩亂到慢慢適應洞外的環境,最後終於能看到太陽本身。
- 這些囚徒所居住的地方就好比整個世界,而這個被帶出洞穴的人讓我覺得有點像是哲君,他看見了太陽本身,也就是善的型,不像是還在洞穴中的其他囚徒仍然並未受到解放,仍處在蒙昧與無知當中,也因此走出洞穴看見太陽這種善的真型就好像瞭解了真理,但他仍為洞穴中的其他人感到遺憾可惜,因此回到洞穴想要解救其他人,但卻會受到同伴的譏笑,因為洞穴中囚徒相信影子的真實,這種情形就像是城邦公民堅信主流價值觀,因而哲君希望引導公民們的這種任務使命感,會受到無知的大眾抨擊,甚至像是蘇格拉底自己本身一樣最後遭到處死的命運,這種處境就是哲君希望培育城邦公民時會遇到的挫折和遭遇。
- 換個角度而言哲君也就是扮演著將囚徒(人民)帶出洞穴,認識世界與善本身,並讓人民理解真理和理性的角色,但在過程中猶如從昏暗到光亮的轉變眼睛是會刺痛的,人民會遭遇到適應的痛苦,他們可能中途放棄,但他必須堅持,將他們拉出洞穴,讓人們走進可知世界。這同時也是哲君的一個任務,也是一項責任,因為哲君更有能力同時過哲學和政治兩種生活,透過引導教育公民的同時,也讓自己習慣從模糊的事物中培養觀察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