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王制篇卷七提問(00114227)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柏拉圖在與格老孔探討完靈魂的四個狀態後,他們接著對受過教育與缺乏教育者進行本質上的探討,此時蘇格拉底提出了這麼一個洞穴寓言,並由此寓言做深入的探討關於「哲學家國王」。
         我覺得洞穴這個寓言故事中隱含著:人們被固有的、傳統延續下來的理念、制度禁錮,就如同此寓言中的洞穴,人們就像囚徒般的被困在這裡面。火光、囚徒、矮牆,就好比環境、人民、制度,而陽光就是真理。

一、哲君的處境
         而哲學家的處境,即是他必須突破人們已經習慣的、已經深深印在腦海中的既定印象。哲學家就是那個率先鬆綁,迎向陽光的人,他們追求真理。一些獲得解放的囚徒,他們可以選擇自己享受自由,因為他們的靈魂會一直有往上飛的衝動,但是,此時哲學家、哲君就是會想回去告知還處在地洞中的人們真實世界的情況的人,但是對那些長年生活在地洞中無法轉動身軀的人們而言,這個哲學家所說的真實世界根本與他們所認知的不合。所以,接下來就是哲君的任務。

二、哲君的任務
        蘇格拉底說道,哲學家皆必須輪流下去(地洞)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使自己習慣於觀察那裡的模糊事情;一旦習慣了,你們就會比原來在那裡的人更加善於觀察各種事物,知道他們與甚麼相似,因為你們已經見過美、正義、善的本身。
        我認為,哲君必須擁有寬容與道德的特性。哲君秉著正義與身為哲學家這個身分,去教育人民與社會,帶領公民們、整個城邦往更明亮的世界去,共同進步,一起享受靈魂自由的快樂。
        從洞喻中我覺得柏拉圖對於知識的看法為,可見的事物即是所謂的真實,而知識便是追求真實的過程。哲學家追求的善使人們的幸福,而哲學家亦是最接近真理、真知的人。所以若要使人們得到幸福,那麼在政治上,就有賴於「真正有知識的人」去治理國家或者當權者需要進行知識轉換,朝著實現「哲學家國王」的方向邁進,這樣一個城邦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無條件的幸福,而不是脫離地洞的那一部分人先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