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00114209簡廷宣

為人的意義和價值與身為公民的目的是一致的、衝突的或隨機的?惡人能否作為好公民?好人一定是好公民?

關鍵字:價值觀 劫富濟貧 公民

      在這問題我以自己的觀點及價值觀表達,我心中何為好人及惡人。好人,意味著正義之人,幫助弱勢,不畏權貴而勇於發聲,不會因普羅大眾的漠視而忽略再己身旁的問題,但是重點來了,如此願意為人付出,為他人設身處地地著想,這類人在世界上是極少數;而惡人,就是與好人的作為都相反,因此不再贅述。這問題讓我想到台灣民間英雄「廖添丁」,在日劇時期被塑造會「劫富濟貧」的人,那他是惡人還是好人?因為一般人的價值觀認為「強劫」就是惡人所為,但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弱勢,這舉動又會被認為是好人,這就非常矛盾。因此我的觀點,廖添丁被部分的人認為是是好人,但非大家所接受的好公民;

       毫無疑問,惡人不能作為好公民,但可做「表面上的好公民」!廣義來說,公民是遵守法律,有時做惡,有時做好。表面上的好公民當然也會守法,但也會鑽法律漏洞!或許他們會覺得,是你們一般人太笨啦,但說實話我覺得他們的行為可以,只是不會被一般民眾的價值觀接受。

      至於,為人的意義與價值與身為公民的目的,是一致,衝突或隨機的?我認為是「隨機的」,有衝突也有一致。每個人成長環境不一樣,所形成的價值觀不同,而好公民的界定是由人類從有歷史記載開始,慢慢形塑,可以說是大家皆認可的「普通模範」,但不能代表惡人或好人。


您若是身處本篇情境的蘇格拉底,服從或不服從法律是您的選擇嗎?哪一項身份會較有力地牽引著您的決定?為什麼?

關鍵字:以牙還牙,公民,國家

      我若是克里圖篇中的蘇格拉底,毫無疑問我會服從法律,且是我唯一的選擇。如同文中提及,假使我不服從法律而逃離國家,就現實層面看,唯一的利益大概就是我能夠保全我的性命,但這並不包括我之後留在世上是光明正大,亦或是惡命昭彰。

      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是以哲學家(我所認為的)進行申辯,在會議上賞了這些德高望重的人們「重重的巴掌」,告訴他們何謂真正的善及智慧。雖然表面上蘇格拉底對於人民缺乏智慧感到生氣,最後也被判死刑,但是他並非以「以牙還牙」的方式對他的國家進行報復,而是尊重國家的決定。

      公民對蘇格拉底的影響,最終仍是勝過哲學家,或許在他的價值上,公民人格是遠超過哲學家。一名哲學家有著遠大的抱負,或許希望整個世界是完美的,是善是正義,如同在陶潛<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理想世界,但最後結局是漁人帶著太守再次找尋時,找不到,意味著這種世界是不存在;而一位公民,最基本是奉公守法,但這個世界會出現「政治」,會有一群人,甚至一人在決定國家大大小小的事物,也亦即他們的「影響力」也會比一般人大。這就是有政治的世界所出現的問題,上位者或許能用他的影響力來影響下位者,如同在會議上,即使美勒託強烈控訴蘇格拉底有罪,雖他提不出證據,但最後蘇格拉底仍判死刑。

      以公民身份接受判決的蘇格拉底,我認為他是以國家為重,雖是惡法但也是法,法律雖是公平但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正義。法律是公民及國家間類似合約或協定,沒人能夠任意破壞,即便是蘇格拉底也是如此,一旦有人開先例,這個國家不就漸漸走向盡頭?這對他來說,沒有法律就沒有城邦,一座城若無法律,誰會在乎?

      在當時世界,雅典開了先例,建立歷史上唯一「像民主的民主國家」,如我是蘇格拉底,當我以公民的角度出發,至少國家有軍隊保護我們,有法律維持社會秩序,又也許我會聽到「神」告訴我:「我的死對民主的建立,比我繼續探究哲學與神諭來得更加重要」。那麼接受死亡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何樂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