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Crito提問 (00114258)


如果同胞皆錯,本篇的蘇格拉底何不選擇逃走,至他鄉傳播哲學,何苦留戀故鄉,受死雖可明其志,但也斷送探究神諭和哲學的機會與責任?

 關鍵字:惡法亦法、價值、改變


        看完《申辯篇》和《克里托篇》後,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蘇格拉底心中的一個偉大而理想的國家或城邦會是什麼模樣?當然,這在之後的《王制篇》便會談到,不過這也表示,當時的雅典並不符合他心中的理想國,接著我便開始思考,蘇格拉底是否並不期望改造雅典,反而放棄了雅典?

       我會這樣想的原因是,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極力地棄絕一切政治生活,他認為,一個跟上位者提出建言的人等於向死亡招手,不如躲起來和哲學為伍;在《克里托篇》中,他則強調作為一位公民,必須有遵守和服從法律與制度的義務,不論你心裡認為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

       這兩篇間接地帶給我一個感受,那是一種對雅典未來的悲觀和對於改革的消極態度。要知道,一個擁有舊有制度的城邦,若是需要變革的力量,不是透過體制內的改變就是需要外在力量的革新。而在雅典像蘇格拉底這樣具有前瞻性想法的人,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時,竟然選擇服從體制,當然他這麼做的理由很多,但是若沒有人挺身而出,願意犧牲自己,那是否意味著雅典將毫無改變的機會,只能等待時間的洪流將其淹沒。

       我將蘇格拉底不願意離開監牢、違抗制度的理由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是法律層面,蘇格拉底認為「惡法亦法」。這裡的法不僅是代表五百人會議所做出的判決,更可以解釋成制度和文化,當他被告、在體制內的死刑判決確定後,也許他還有某些管道可以表達他的立場,但他決定不再反抗了,因為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點就是法律,不管個人有何不滿,都應該遵守法律的決定,也應該在體制內結束,不然,法律的崩毀也會使國家崩毀,「如果你不能說服你的國家,那麼你就必須服從它的命令」就是他想法的最好寫照。

第二,是價值層面,他認為人有沒有活著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存的價值。而顯然地,一但蘇格拉底違法離開監牢,國家就會有正當理由迫害他、人民也會懷疑、不信任他,那麼蘇格拉底之前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犯罪者的狡辯與謊言,他所堅守的正義和價值便會瓦解,我想這應該是他最顧慮的事。

       人死後的價值和名譽到底值不值得拿去換雅典改變的希望,這恐怕沒有人能定奪。而蘇格拉底的死亡使他貫徹的價值流傳於後世,影響了上億人的價值觀,也許比挽救一個國家來的更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