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人的意義和價值與身為公民的目的是一致的、衝突的或隨機的?惡人能否作為好公民?好人一定是好公民?
關鍵詞:自私自利、M型化、善與惡、本質與觀感
1、「人之所以人為,在於其意義與價值。」然而每個人對於人的意義與價值都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懂得知福惜福在造福;有些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其對於社會之貢獻,如同李國修所說:「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也有些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賺錢。因此我不敢直接賦予它一個定義,但我能以我的個人之淺見來論述之。
對我來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尤其在這充斥著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處處都可見。而「廣義的公民」定義指的是在一國或一地之內所有合法的居民;「狹義的公民」定義指的是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之人。我們可以從這兩項定義得出「公民」這詞之產出在於是否有國家的存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公民」與「國家」是並存的。而國家的功能在於分配公共利益,以利社會發展。因此它有可能會侵犯到公民的自身利益;公民也有可能從公共利益中得到自身利益。
所以,透過上開之論述,作為人的意義與價值和身為公民的目的是否一致或隨機在於「自身對於人的定義與價值」,倘若對於人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對社會之貢獻,那作為人與公民之身份是相符合的。但對我來說,我認為作為人的意義與價值和公民的目的是偏向衝突的,因為在我所認知的社會中,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們都有能力將自身利益受到之侵害轉嫁給其他階層的人;而處於頂端下之階層的人們,只能黯然接受這不公平的結果。從M型化的社會中就可以看到這項不可否認的事實。
2、惡人能否作為好公民與好人一定是好公民的問題也是屬於我們所認知的定義來判斷之。我對惡的看法為「某種想法(本質上)或行為(社會觀感上)具有摧毀社會規範之建制以及人類文明的可能性。」而善的定義就是惡的相對立。
首先,我們大致上可先將善與惡之性質作個概括分類:
(1)本質上的:道德觀上的善與惡。
(2)社會觀感上的:國家規範上的善與惡。
再來,我們要先釐清我們所理解的好、惡人是本質上的還是社會觀感上的善惡。我之所以如此分類的原因在於其「是否具約束力」。再論,道德係屬於當地普遍之價值,每個人所理解本質上的善與惡並不相同(例如:以牙還牙是本質上的惡,但漢摩拉比卻認為這不是惡)。
最後,因應問題之要求,我們要將「公民」與「人」的身份分開,因為透過題目1的問題,我們可以知道公民之所以有公民的身份,係於國家之存在,兩者是並存的。所以好公民的界定係於是否遵從社會觀感上的善與惡(即國家規範上的善與惡);反之,人的善與惡就將之歸類為本質上的善與惡(道德觀上的善與惡)。
(1)惡人能否作為好公民?
透過上述之論述,我已將「人」與「公民」之身份分開。因此惡人為本質上的惡;好公民為社會觀感上的善。根據題目的理解即為「道德淪喪的人能否遵從國家規範(即法律)?」而我的答案是「可以的。」人都有其個人思想,對於任何事情的觀感都是不同的,且國家規範並沒有限制其個人之思想自由。因此,只要服從社會觀感上的規範(即國家規範),不論你的思想多邪惡,你依然還是個好公民。例子:我們將學校視為一個社會,而校規即是社會觀感上的規範。以前的學校都有髮禁的問題─男生頂著一顆三分頭;女生留著耳下三公分。即使學生的個人思想如何評價這項限制,只要進學校頂著的頭髮符合學校所訂定的規則,就是符合社會觀感的好學生。
(2)好人一定是好公民?
此題之論述如上即為「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會遵從國家規範(即法律)?」我的答案是「不一定,道德的實踐雖是遵守並超越法律之規範,但或許會受到自身秉持之公義影響,違反法律。」倘若這位道德高尚的人知道且肯定某人犯法,但國家卻沒有能力找出罪證,他為了實現「公平正義」,因此故意製造假罪證。他確實實現了公平正義,人們普遍之觀感也認為他這麼做是對的,但他卻破壞了社會建制之規範。再論,倘若道德高尚的人看見有人受到侵害,他路見不平,衝過去阻止侵害者。但不幸地錯手殺死那位侵害者,難道他沒有違法嗎?國家會判他無罪嗎?不管故意或是過失,他確實破壞了社會建制之規範。因此,「好人」一定會比一般人有機率是好公民,但不代表他一定會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