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同胞皆錯,本篇的蘇格拉底位何不選擇逃走,至他鄉傳播哲學,何苦留戀故鄉,受死雖可明其志,但也斷送探究神諭和哲學的機會與責任?
關鍵詞:公民、哲學家、權利義務、Philos。
蘇格拉底之所以不離開苦牢的原因可以兩種身分歸類之:
1、以公民的身分:
蘇格拉底之所以服從雅典的民主體制運作,因為他生於雅典、受教於雅典,且在生前的所有活動中都像個公民一樣服從國家,所以有大量證據可以推論出他對雅典這個國家是滿意的,他選擇雅典為他的國家是無庸置疑的。因此,蘇格拉底在雅典中得到公民應得的權利,當然也應服從雅典所賦予的義務。再論,倘若蘇格拉底否決了這次的審判,選擇遠走他鄉,但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背離國家的此種大罪永遠都會烙印在他的身上,其他國家的國民看到他都會用鄙視的眼神對待之,而蘇格拉底又有何能力發揚哲學的真理?又有何資格探究神諭和哲學?有人會信服嗎?
2、以哲學家的身分:
蘇格拉底受到神諭的呼喚,指示他消除脫逃的思想。文中提到:「當你受死的時候,你是一個犧牲品,但不是為我們所犯之錯誤的犧牲品,而是你的同胞犯錯的犧牲品。若你用此種可恥的方式逃脫,以錯還錯、以惡報惡,踐踏自己與我們訂下的協議,那麼你不只傷害了你最不應該傷害的人,你還傷害了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國家,還有我們。」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選擇不逃脫的原因有二:
(A)、蘇格拉底在為他的國家、法律、朋友、還有自己犧牲,為的是讓國家繼續正常運作,不受到崩壞。同時,他也在替他的國家、法律、朋友、還有自己贖罪,因為國家運作的產出結果犯錯了,判了一個不該受罪的人死刑;人們被國家的運作蒙蔽了,認為蘇格拉底不是個好人;朋友也被蒙蔽了,認為大多數人的想法是對的。
(B)、蘇格拉底展現了哲學的基本價值─愛的概念(Philos)。因為他愛國家,所以提出了他的理想國,希望有一天國家能成為他所建構的樣貌;因為他愛朋友,不想他的朋友因為受到犯錯的國家運作而犯錯;因為他愛哲學,不想哲學這廉潔的詞彙受到汙染。
二、如果<申辯篇>中的蘇格拉底是哲學家,能否稱<克里托>的蘇格拉底變成了雅典公民?
關鍵詞:申辯篇、克里托、消長、身分
我們可分為兩部分觀看之:
(1)、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充分展現哲學家身分,直到他在一審判決死刑確立後,他的哲學家身分逐漸消退,雅典公民的身分逐漸增長(提出繳交罰金的提議)。
(2)、在<克里托>中:蘇格拉底一開始就展現出作為公民應該服從的義務(尊重判決),而後他的哲學家身分又逐漸增長(當你受死的時候,你是一個犧牲品,但不是為我們所犯之錯誤的犧牲品,而是你的同胞犯錯的犧牲品。若你用此種可恥的方式逃脫,以錯還錯、以惡報惡,踐踏自己與我們訂下的協議,那麼你不只傷害了你最不應該傷害的人,你還傷害了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國家,還有我們。到那時,你活著要面對我們的憤怒;死後,冥界的法律也不會熱情歡迎你,因為他們知道你試圖盡力摧毀我們的協議。)
從上開之論述,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哲學家之身分高於雅典公民身分;在<克里托>中,雅典公民之身分高於哲學家身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