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
關鍵字:生命共同體、個體存在、群體意識
由此可見對於當時希臘人來說城邦的地位是比自身的父母、其他先祖,甚至在諸神和全體理性公民面前擁有更大榮耀之存在;也因此在這點上我們可以確定大多數在城邦內的雅典人都具有一個共識:「自己屬於城邦的一部分,城邦的命運與自己息息相關,就像是統領各器官的大腦一般,各器官不能失去大腦來運作一般;只要是對城邦好的對於他們而言便是好的;反之,若是可能對城邦造成的威脅,便是要剷除的必要之惡。」
在同樣環境背景中成長的蘇格拉底本身也了解到這個事實,所以一方面為了能使自己在當時無法反駁對方的困境下更有力且合理的提出自己的論述,他選擇了以較大的面向去切入討論;畢竟若從小的觀點上去切入,諸如:「如果一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而殺害了同樣具有家人的敵人,那這算正義嗎?」這般具有廣泛討論空間的議題切入的話,所涉及到的事物會更加複雜,會牽扯到的因素也會更加廣泛,且每個人的思慮就算再怎麼有邏輯,也很難涵蓋一件事物的所有層面,也因此很可能使自己再度陷入不利的處境;然而若從一個較大的事物切入討論的話,即便自己本身對該物的了解很淺薄又或者是只是部分了解而已,他仍然能夠講得頭頭是道,因為其中通常都概括了一件事物是非的成分,旁人聽起來也更家的客觀合理,因而得以增加別人對他的信任,更何況對於大多數的雅典公民而言,他們的「群體意識」是高於「個人意識」的,而蘇格拉底便是利用了這兩點,決定以城邦的角度切入論述正義的本質,因為只要他能夠描述出一個正義城邦的輪廓,從城邦往下看每個人靈魂狀態時,便可以理解到正義的本質;反之,若人的本質是正義的,由正義之人所建立起的城邦便是正義的。這樣當時的雅典公民們也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城邦內的公民們本身也具有正義的本質,並且這是有可能達成的,要不然格老孔等人就等於是否定了自己本身具有即便是一絲正義的本質了,如此一來,他便可以在不用特定的案例上去做過多的琢磨與爭論且他人也無法指出有利推翻他說法的證據的情況下,來進行對理想城邦的構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