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真理良知、愚民
- 洞喻是指一個人入了地洞,四肢被綁著無法行動,脖子動彈不得,只能藉著背後燭光來看到偶像所投射的陰影。但是有一天他出了這個洞,他看到真實的光而非人造的光,他看到了是真、善、美的理型。他必須要回來地洞告訴其他被束縛的愚民。然而,他會面臨無人能理解他的困境。而且是誰應該要出洞?出洞前應該要受什麼教育?
- 如果你沒有看過真,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但重點是誰能看到真?要怎麼才能看到真?你必須要有高潔的品格,受過音樂與體育均衡的教育。在見識到真理之前,必須要逐步學習算數、幾何與天文學,最後才可以學到最高階的辯證學。見識真理良知的過程是痛苦的,你在洞裡所相信的事物會一一瓦解。就像從黑暗中看見太陽發光發熱過於刺眼,因此你必須要先從星象、月亮、太陽慢慢看起。就算你見識到真理良知,你還是要回到洞穴來教化愚民。因為你是這城邦的一份子而非其他城邦的子民,你背負著國家的義務,因此你不能在充滿真理的舒適圈待太久。然而,當你回到黑暗的洞穴時,又會面臨第二次的暫時性失明。你用來辨識真理良知的眼睛暫時地不再敏銳。就算回復了視力,你又要跟不知道何謂是真的愚民討論真實。他們只待在地洞裡,未曾上去過靈魂昇華之所在。他們看見偶像的光影及路人的配音便認為那即是真實的形象,唯一使形象更為真實的辦法便是愚民間的討論。這是見識過真善美理型的哲君所面臨的困境。
- 年齡也是個問題。如果太年輕學會辯證學的話,到最後只會淪落為口舌之爭。學習辯證學需要五年的時間,重回洞穴必須要待十五年的時間,成為哲君已經是五十歲了。等到哲君死後,又有新的見過真理良知的人來接哲君的位子。於是形成了一個培養哲君的系統,生生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